日期:2025-07-01 07:19:38
优秀传统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件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创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田江南表示,通过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使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让中华民族文化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优秀传统艺术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为了应对新的境遇和考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益迫切。对此,田江南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优秀传统艺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和创新性发展,一定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保持优秀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他说:“‘守正’与‘创新’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守正’不能脱离时代,要与当代人的情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这种关联并非简单地加入现代元素,而是通过现代媒介的重新演绎,同优秀传统艺术的精神在新的维度中得到激活。因此,在推动优秀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有不忘本源的坚定信念,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进而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中维护好中华文化根脉;另一方面,必须大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使优秀传统艺术能够回应当代社会的情感需求与美学追求。
展开剩余76%优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深刻表达,创新则是搭建艺术与时代对话的崭新途径。守正意味着对文化根基的尊重,对技艺与精神内涵的忠实传承;创新则要求艺术家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回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
在具体实践中,田江南认为,可以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多样化,传统的京剧表演已不能全面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新时代的观众群体需要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京剧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来实现传承和发展,让京剧艺术蕴藏更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对此,田江南指出,一方面,京剧可以与其他文艺形式跨界合作。比如,将京剧与舞蹈、歌剧、交响乐等结合,形成更具现代感的艺术形态,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或者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京剧演出形式,拓宽观众的群体。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现代京剧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如现代题材京剧、青年京剧等,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另一方面,京剧也可以与其他行业开展跨界合作,推动京剧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与旅游业合作,将京剧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或与戏曲教育合作,推广京剧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京剧,传承京剧文化。此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京剧可以与其他戏曲艺术相结合,形成更加丰富的文化交流形式,将京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近年来,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美育的重要抓手,艺术教育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将中国优秀艺术融入美育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基于此,田江南提出,应该让年轻一代人通过近距离接触来建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据田江南介绍,今年7月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与人民日报社金报电子出版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了“数字美育进校园”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美育活动,比如与文博单位、艺术机构合作,共同挖掘优秀的IP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等带进校园,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氛围;同时将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艺术指导和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
对于由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艺术领域的深层次变革,田江南深有同感:“在推动优秀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数字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维度,从VR到AR,再到AI与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赋予传统艺术新的呈现方式,也使其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优秀传统艺术形态的精确捕捉、数字化保存和快速传播,数字化视频和音频技术可以记录和保护传统音乐和戏曲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永久地保存下来,使经典节目的传承更为便捷;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应用场景,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真实的历史场景,或者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数码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可以帮助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真实的互动体验。总之,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基于数字技术的上述诸多优势,田江南表示,“数字美育进校园”项目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中小学校美育,开发课程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的美育数字教育资源;同时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还计划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加强高校与非遗机构的合作
高等艺术院校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阵地,为推动优秀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的优势。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不仅涵盖知识传授,还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推动优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非遗、民间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思维充分融合,推动优秀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对此,田江南特别强调一点,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双轨并行”,即在传承技艺精髓的同时鼓励多元创新。
此外,田江南还建议,高校可以与地方非遗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实践,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平台和资源。他的理由是,一方面,高校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传统艺术学术资源,可以帮助非遗机构开展优秀传统艺术的教育和研究;而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去非遗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优秀传统艺术的手工技艺和传承方法,将学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非遗机构拥有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为高校提供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场所和实践基地,并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高校和非遗机构的合作应该注重资源整合,协同开发研究项目,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致力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促进高校和非遗机构的合作,田江南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建立高校与非遗机构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落实双方所需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工作,制定合理的合作计划、评估机制和效果分析体系。二是加强优秀传统艺术教育培训,制定传统艺术培训计划,从非遗的实践运营角度,结合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方式,推进优秀传统艺术的教育和研究。三是高校与非遗机构可以联合开展传统项目的研究与创作,组织开展传统的艺术表演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并使之更具现代感。四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文献数据采集和数据整合。在加强高校与非遗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把传统文化的文献数据采集和整合工作融合在一起,为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总之,高校与非遗机构合作,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共赢,推动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谢兰凤
来源|《艺术教育》2024年11月刊
发布于:北京市嘉喜网-配资炒股投资-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股票杠杆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